本期期數:
發行日期:201
2 / 7


 
       列表
             最新消息
             中心記事
             學術活動
             專題報導
            

訂閱電子報

      

 

 

 

 

 

 

 

 

 

 

The Chinese Recorder《教務雜誌》發表暨座談會報導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以下簡稱臺大出版中心)於今(2012)年5月17日舉辦「The Chinese Recorder《教務雜誌》發表暨座談會」,介紹重新出版之The Chinese Recorder《教務雜誌》套書及發表教務雜誌索引檢索系統CRISE (Chinese Recorder Index Search Engine)。The Chinese Recorder全名為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為西方宣教士在中國所出版的英文刊物,自1867年出版至1941年,幾無間斷地紀錄五十多年間各教會傳教士在中國宣教的情形,以及他們對於中國的觀察和因應。無論從宗教史或中國近現代史的角度,該套書都是一份十分珍貴的史料,然卻始終未被妥善且完整的整理並出版。此前,研究者只能依賴微捲認識研讀這份史料,甚為可惜。在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及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的合作下,投注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編校,期為學界相關研究帶來幫助。此次亦同時推出基於兩冊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CRI)所開發的數位檢索系統,可以對The Chinese Recorder的內容進行搜尋,連接相關全文影像電子檔,並進一步延伸至其他相關主題,提供使用者發掘潛在關係等功能。該系統由國立臺灣大學資工系項潔教授所帶領之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孔容偉、宋浩及徐代昕等碩博士生共同開發建置而成,可望大幅提升The Chinese Recorder相關運用及研究上之便利性。

發表會邀請了國立臺灣大學李嗣涔校長、文學院陳弱水院長、歷史系甘懷真主任、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鄭簡卿女士等貴賓到場致詞;由The Chinese Recorder套書主編查時傑教授及臺大出版中心項潔主任擔任發表會主席。李嗣涔校長於致辭時指出,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設立,便是希望能夠讓臺大擁有世界級水準的專業出版能力,有朝一日能與全球各大知名院校之學術出版社並駕齊驅,而The Chinese Recorder的出版,則是彰顯臺大出版中心在邁向這個目標的企圖、決心及努力。陳弱水院長和甘懷真主任則分別從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套書的出版發表感想。陳院長指出美國的漢學研究可說是以近現代史作為起點,傳教士所留下的紀錄便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他在赴美求學期間,很多漢學界的重要學者都仍是透過傳教士所留下的史料,進行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研究。當時,陳院長認為或許是漢學家在漢字閱讀能力不佳時的應變之道,惟如今想來,陳院長自認是種偏見,並進一步說明傳教士所留下的資料有其獨特之處,對於中文學界尤是;而傳教士的宗教身分,使其極具人文素養及關懷,常以其好奇的眼光視角,去觀察所身處之異國環境。此外,他們擅於透過敘事深入描繪風土民情的細節,帶給後世史家更多理解及認識近代中國面貌的機會。甘懷真主任則表示很高興能夠參與此次發表,一方面因自身為基督教徒,二則因如此珍貴的史料能夠再被出版發行,勢必可造福嘉惠更多研究學人。甘主任亦期待往後有機會與出版中心合作,發行更多學術書籍。查時傑教授特別提及他對先輩研究者的感謝,讓他們這代宗教史的研究者能在良好的學術環境下成長。早年他在耶魯大學看到The Chinese Recorder時便十分震撼,一直希望能夠引介回國,如今成真,也算是飲水思源,回饋給新一代的研究者。項潔主任特別說明自己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汪靈光先生正對該套書進行廣泛蒐整和初步編校,於是主動洽淡合作出版的可能,並邀得查時傑教授擔任主編,由臺大出版中心戴妙如女士負責編務;在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的協助下,以POD(Print-on-Demand)的方式進行, The Chinese Recorder方得以最完整的版本再次刊印出版。項主任感謝一路走來各方的協助,尤其是李嗣涔校長的支持與信任,戴妙如女士兩年來的辛勞,以及開發CRISE這套數位索引檢索系統的孔容偉同學的付出。

座談會由甘懷真主任主持,上半場由東華大學林美玫教授發表〈中國內地會宣教中國之歷史研究〉及查時傑教授發表〈老照片新故事:《教務雜誌》中所刊登之的圖像介紹〉。林美玫教授談到當年還在就讀碩士班時,在一篇和內地會有關的期末報告裡首次接觸The Chinese Recorder,其後並延伸發展成為其碩士論文,並以專書《信心行傳——中國內地會在華差傳探析(1865-1926)》發表研究成果。在該專書中,林教授便曾大量使用The Chinese Recorder的紀錄,以和內地會其他相關資料進行比對、整理,進而析理出大量的表格,重建出許多關鍵教會人士的生平。林教授進一步說明因當年僅有微捲可供使用,極為不便,如今紙本和CRISE系統問世,將可大幅增進The Chinese Recorder的使用可親性。林教授坦言投身差傳研究近三十年,實有太多因語言隔閡及資料取得困難所造成其在研究上之阻礙,能夠堅持至今,即是堅信差傳研究的重要性不僅限於宗教史,更牽涉了東西方之文化交流,並藉此機會勉勵後進繼續努力,希望透過The Chinese Recorder再次出版及CRISE的加持協助,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誕生。查時傑教授則於〈老照片新故事:《教務雜誌》中所刊登之的圖像介紹〉一文,揭示The Chinese Recorder編務的下一階段重點—圖錄專書編校。查教授表示The Chinese Recorder每一期均附有圖片,故規劃針對這些圖片另編成專門圖錄。查教授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別加以介紹,強調這些圖像除有助於認識當時來華之傳教士外,更藏有許多包括臺灣原住民、新生活運動時期及孫中山逝世關等鍵歷史時刻之珍貴影像紀錄,引起與會來賓極高興趣。查教授希望能於今(2012)年完成編校並出版,而目前最大的問題,便在於許多地名、漢名在英文使用上的差異,尚待考證及補註。

座談會下半場則分別由古偉瀛教授發表〈橫看成嶺側成峰:從The Chinese Recorder中管窺天主教〉、查忻教授發表〈《教務雜誌》中關於長老教會臺灣宣的介紹〉及項潔主任發表〈CRISE(CRI Search Engine): Reindexing the Chinese Recorder〉。古偉瀛教授以自己的使用經驗為例,說明如何一步步學習使用CRISE系統,並以天主教為例,說明該系統對於研究的助益及優勢。古教授首先指出該系統之文件分佈圖可立即提供使用者觀察某一檢索字詞之年代趨勢變化,激發使用者探尋變化之可能緣由;其次是系統可於檢索後自動分類提供具關聯性之關鍵字詞,給予使用者更多可進一步查找之線索,並可直接連結原文影像檔,方便使用者可立即瀏覽閱讀檢索結果出處之完整文章。古教授建議,系統後續若能提供全文檢索功能,提供使用者在第一時間查看索引標示出處,則對於研究之幫助,將更上一層樓。

查忻教授則是應用The Chinese Recorder的紀錄,重新檢視自己碩士論文關於臺灣長老教會的研究。查教授坦言自己碩論寫作時並未參考《教務雜誌》,因為他判斷該刊物和研究議題之間的關聯度有限,這次有機會重新檢驗,可茲佐證當年之決斷無誤,但仍有許多具關聯意義的文章可供參考,特別是若將研究視角轉換至亞洲的整體脈絡,很多的議題確可進一步追探深究。在這次閱讀過程中,查教授戲稱自己是用手工業的方式進行閱讀,尚未使用CRISE,但也正因其是透過傳統細膩的方式,針對每一篇索引中所找到的文章進行詳讀,在查教授的報告中,呈現出了許多有趣、深刻的議題,隱約可見當時長老教會宣教過程中不同的面向,值得進一步思索。

〈CRISE(CRI Search Engine): Reindexing the Chinese Recorder〉一文則由項潔主任簡介CRISE開發建置的緣起和經過。項主任說明臺大出版中心在編輯The Chinese Recorder時,發現了由Kathleen L. Lodwick教授所帶領團隊於1986年編輯完成之兩冊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詳盡整理The Chinese Recorder的內容;在考量其數位化後之價值及對於相關研究之效益,遂由其個人所主持之臺大資工系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孔容偉同學負責系統開發,後經宋浩及徐代昕2位同學持續進行系統之更新改良,終成現行發表成果。項主任指出CRISE系統最大的優點在於將書面索引立體化,透過人工編輯所加註的「標籤」(Tag),即使在未完整閱讀文章的情況下,使用者亦能初步了解文件內容之重點,而 index相關技術之研發,亦將成為數位人文研究的下一個發展重心。項主任亦呼籲,目前版本之CRISE仍有許多可以再加以改進擴增的地方,期盼使用者能夠多多給予回饋及建議,以利該系統功能能夠更臻完善。

這次系統發表會暨座談會就在項老師的發表後圓滿落幕,而此次活動吸引了來自宗教學、宗教史、中西交流史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說明了The Chinese Recorder的價值和意義。誠如林美玫教授所期,相信無需太長的等待,即可產出和這部巨著交相輝映的研究成果。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版權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大安區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灣大學 TEL: 02-3366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