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期數:第三十九期
發行日期:2013 / 6



 
       列表
             最新消息
             中心記事
             學術活動
             專題報導
            

訂閱電子報

      

 

 

 

 

 

 

 

 

 

 

中心記事

第七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第七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3年5月11日於逢甲大學舉行。今年會議以古文書與社會關係的研究為主題,探討古文書在社會史研究上的價值,以及如何透過古文書認識臺灣社會。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教授應邀擔任論文發表場次主持人,該場次論文發表人及其題目分別為中研院臺史所洪麗完研究員發表〈從建醮活動看「岸裡行政社群」內部關係與社會分化現象(1731-1808)〉、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生楊朝傑先生發表〈濁水溪下游埔、漢關係及平埔信仰變遷:以西螺番社福德祠為中心,及東海大學歷史系王政文教授發表〈從契約文書看清代沙轆社的土地流失問題〉。

洪麗完研究員利用嘉慶13年岸裡社的建醮資料並輔以其他相關文獻,企圖釐清在清朝政府介入之下形成的岸裡行政社群的內部關係,特別是19世紀的社務以及日常生活。從19世紀的建醮名冊,可以看出當時的岸裡社會已經有明顯的社會分化現象,部落菁英的形成也掌控了岸裡社的領導方向,並負起祈福與凝聚部落意識的社會責任。

楊朝傑先生運用於西螺田野調查時蒐集的〈番社福德祠文書〉,勾勒出漢人拓墾西螺番社的過程,並呈現了西螺社滿姓族人對福德祠的建立與經營歷程,透過平埔族人參與漢人民間信仰的活動,深入探討西螺地區埔、漢族群關係,從而考察平埔族社在西螺地方社會發展中的處境與角色。

王政文教授藉由近二十年來大量出土的古文書契約,探討清代沙轆社的開墾史,關於漢人如何取得土地、社番如何喪失土地所有權等問題,檢閱比較了目前有關番地流失的各種研究成果,驗證各家說法的異同。

會議最後特別安排逢甲大學史文所所長王志宇教授、項潔教授、洪麗完研究員及文化部陳慶芳顧問一起針對古文書與歷史研究的相關議題進行綜合座談,分享各自研究近況及參與本次會議的心得感想。項潔教授特地報告了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所建置之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aiwan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THDL;內容包含古契書、明清行政檔案與淡新檔案三種文獻集)近況,並簡要介紹了新版國家文化資料庫及教務雜誌目錄索引系統(Chinese Recorder Index Search Engine, CRISE)。項教授強調未來除了會在THDL中加入GIS之運用外(本屆研討會熱門討論主題之一),亦希望能夠開發一個研究者可自行上傳研究資料,具備THDL後分類或詞頻分析等功能的系統,讓研究者可以更便利地進行研究、分析與觀察。

洪麗完研究員說明其個人因從事平埔族(熟番)相關研究,與古文書的關係自然密不可分,所關注的重點則是古文書中族群關係與社會史資料。關於古文書研究,洪研究員提出兩點觀察及建議,其一是古文書的真偽。洪研究員特別提出這個問題,便是提醒研究者在使用古文書的時候,務必謹慎判斷古文書的真偽,以避免做出不正確的結論。其二是在社會生活研究與族群關係方面,若僅倚靠古文書來做研究,顯然是不足的,必須加上相關史料研讀與現地踏查;洪研究員亦指出,利用相關技術如GIS作為研究輔助,將是未來研究所不可缺少的。

陳慶芳顧問作為一位文史工作者,常年收集各種文物,1990年代以後開始著重收藏古文書,尤其是戶政與地政資料方面的古文書。陳顧問講述了自己20年來蒐藏古文書的心得,並簡介了自身整理地政文書的相關成果,並呼籲蒐藏家們不要藏私,應該把藏品提供給大眾做研究。陳顧問也特別提到去年蒐得一批日治時期台中州西屯庄報,年份跨越昭和12年至20年(西元1937年至1945年),內容是關於西屯庄的政經文教、產業、衛生等各方面的法令、公告等事項,非常完整,並表示若有研究者願意深入探究,樂意提供。

王志宇所長在為研討會進行總結時,特地感謝到場每位與會者的支持,並呼應陳慶芳顧問的看法,希望能有更多蒐藏家願意公開藏品,一同為古文書研究做出貢獻。王所長亦宣布明年預計舉辦歷史與文物學術研討會,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將停辦一年,改至後年(2015年)舉辦,期盼各領域專家學者能夠繼續支持,共襄盛舉。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大安區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灣大學 TEL: 02-3366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