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期數:第十五期
發行日期:2010 / 02



 
       列表
             最新消息
             中心記事
             學術活動
             國際瞭望
             專題報導

訂閱電子報

      

 

 

 

 

 

 

 

 

 

 

「2009第一期獎助研究生計畫成果發表會:資料庫於人文研究的應用與發展」活動報導

撰文/ 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胡乃文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於2010年1月27日舉行「2009研究生計畫與成果發表會」,此次會議除了讓獎助計畫的研究生們發表半年來利用數位資料庫研究的心得,亦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與對數位人文研究有興趣的師生參與。

會議開始由臺大數典中心主任項潔進行中心成果回顧與介紹。項主任表示數典中心的目標除提供數位資源給使用者外,更希望結合數位資源與人文研究,提出歷史資訊學的概念,開發出歷史研究的新方向。之後由數典中心的杜協昌博士深入介紹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系統的簡介與詞頻分析的應用,現場示範THDL的各項功能。

研究生論文發表場次部分,數典中心助理涂豐恩指出古契書研究中最迫切的課題,即古契書的分類。中研院臺史所陳秋坤研究員則認為將來的古契書分類將會以地區為主,表現在地化的特色,同時善用數位資料庫的後分類功能,實現年代與地區同時並列的可能性。

銜接古契書的討論,師大臺史所碩士生吳佳芸講解台灣北部濱海三社的社域考證,並分享其使用數位資料庫的心得:她認為本中心資料庫不管在資料數量、資料整理與檢索強度方面都很完美,但還是有可改進之處,譬如:地契文書雖然有全文,但契書的印記與戳記並未處理,而在平埔族研中印記與戳記恰恰是不可遺漏的;另外,淡新檔案資料庫目前僅提供資料卡與影像檔,若能增加全文檢索,能幫研究者節省很多時間。

發表人政大臺史所博士生張安琪則以纏足為例,探討日治時代殖民地的文化統治。在研究過程中她大量使用兩種資料庫,一是歌仔冊資料庫:作為官方爭奪教化權並滲透民間的一種工具,歌仔冊在其特色上有一定的侷限性,其流通性也令人懷疑。另外她也利用日治時期統治資料庫裡面對纏足與犯罪的統計去作數據與個案分析。張安琪指出,使用資料庫之後能重建對歷史判斷的敏銳度。譬如官報,有時候你覺得想找的資料官報都很少,這表示當時關心的議題或許與自己關心的有所出入,需要重新思考歷史判斷的重要性。

第二位發表人臺大歷史所碩士生許妝莊則系統性介紹馬偕醫院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間的歷史,並提出了日治統治對於馬偕醫院的營運是助力也是阻力的結論。許妝莊認為資料庫最大的幫助就是節省時間,不須一本本書去翻找照片,或到處奔波尋找資料。 最後階段的報告著重在台灣政治思想與法律制度的發展。臺大法律研究所碩士生林政佑以法學的角度檢視臺灣監獄制度的歷史,善用了THDL、淡新檔案資料庫、歌仔冊資料庫與日治時期統治資料庫的資源,兼具史料研讀與深度解析,質量與份量都非常豐富。

臺大政治所碩士生林峻達則以戰後臺灣政治思想為主題,分享使用慈林基金會黨外雜誌及社運簡報資料庫的經驗,最重要的是關鍵字查詢,讓他可以快速進行史料篩選,並結合年代、雜誌名稱等項目追蹤特定人物、時代與刊物。他也提到該資料庫尚缺全文檢索,關鍵字也僅限於文章標題與建檔者添加的標籤,日後或許可考慮新增新的關鍵字,以彌補沒有全文的缺陷。最後,他提出思考數位資料庫前景的意見,第一是資料庫的邊界問題。像慈林的內容是以政治刊物為主,卻還是缺少選舉文宣之類的印刷品,又譬如非政經雜誌的時報週刊,其實內容還是有些重要的政治論述,卻被忽視了。此外,慈林資料庫若能提供統計功能會更具實用性。第三,慈林資料庫雖然有提供分類架構且提供議題表,但未收錄時事議題,希望之後分類架構能更為細緻。最後,希望能互相整合各性質相近的數位資料庫,譬如慈林就可以跟立法院資料庫合作,提供一個綜合檢索的平台。

六場精彩豐富的論文發表後,現場聽眾也發表豐富的心得感想,本中心訪問學人師大台文所教授林淑慧老師表示她很感謝數典中心讓她走入以數位研究歷史的領域,也很欽佩項主任每一次都會出席中心舉辦的古契書研討月會,近來清代臺灣史研究稍微落沒了,但有了THDL的明清檔案資源,或許能激發清代臺灣史的相關研究,實現「數位人文學」的願景。林老師也反應了THDL裡面的使用者回饋功能,在與使用者的溝通上面還有需要改進的空間,並提出THDL在功能上面可進一步直接查找相關檔案,呈現出類似於上下手契這樣的成果。

本中心第二期獎助計畫研究生師大歷史所學生李進億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希望之後能增加西文與日文的數位內容,譬如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另外,台大已全文數位化淡新檔案資料庫與漢文日日新報,是否有開放外界使用的可能。政大台史所學生阿部賢介表示,他很感謝中心提供豐富的數位資源可以使用這些珍貴的史料,他強調即使已經有這麼便利的史料在手上,要解讀史料最基本的還是需要對時代背景要有足夠瞭解與經驗。逢甲大學歷史所學生鍾旻融則認為,數位資料庫目前的走向並非應用,未來注重的應該是透過實際研究去思索數位典藏對人文研究發展的正面與負面效應。

系統研發端提出他們的想法,臺大資工所碩士生陳品諺表示,今天大部分論文發表的內容都著重在結果,但較希望聽到的是研究者的研究過程,譬如林峻達同學使用慈林資料庫的心得,對於開發資料庫新功能很有幫助。臺大資工所歐仲翔則提出,希望使用者能更大膽的去質問資料庫能帶給使用者什麼,除了搜尋外,資料庫想提供的東西更多,希望使用者能多提供這方面的迴響。

現場來賓也提供寶貴的意見,清大歷史所學生李立凡表示,資料庫帶給我們很大的便利,但也讓我們有了偷懶的空間,卻沒有讓史學研究更簡單,這就是使用資料庫的風險,但數位資料庫的優點是促成所有人文學科的互相交流與瞭解。臺大歷史系周婉窈老師則強調會議主軸應該擺在研究生研究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是可以用數位資料庫去解決的?解決的具體過程為何?又有哪些是不能解決的?她認為林峻達同學就很具體提出慈林資料庫的使用過程與困難,有助於資料庫的使用效率。

會議最後,項潔主任做出以下回應與總結,他表示現階段還不可能完成非漢文資料的數位化,但在漢文範圍內會做最大努力的全文化。而林淑慧老師提到的使用者回饋機制與溝通問題,中心會進一步瞭解並改進。至於本中心的舊照片資料庫,照片的質量與說明上面都很清楚,推薦大家使用。慈林資料庫的部分,一是補齊刊物缺漏的某些期數。另外一個就是分類架構與標籤的問題,目前沒有全文化的計畫,歡迎使用者來幫忙進行新標籤的建立。最後,他回應到許多人文研究者的擔憂,亦即學生用了資料庫就不去用其他非數位資料作研究,他認為資料庫是要在一定範圍內,提供給研究者趨近於最大值最完整的資料,提供的是工具,而非替研究者下結論,目的在提供研究者一個較佳的研究環境,一個觀察的工具,今年是第一年進行研究生計畫,希望日後能逐漸建立人文學科與資訊學科的對話。

項主任的總結後,師大台史所所長蔡錦堂老師稱讚台大數位典藏中心在現今這麼多的數位典藏機構中,唯一持續重視把數位典藏往下紮根的機構。他也建議中心可跟其他機構合作,建立一個數位典藏的合作平台,讓數位典藏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用與效益。

工作坊-1 工作坊-2 工作坊-3
工作坊-4 工作坊-5 工作坊-6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版權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大安區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德田館208室 TEL: 02-3366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