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期數:第二十一期
發行日期:2010 / 08



 
       列表
             最新消息
             中心記事
             學術活動
             國際瞭望
             專題報導

訂閱電子報

      

 

 

 

 

 

 

 

 

 

 

中心記事

臺大數典中心第二期獎助研究生計畫成果發表會:打造歷史資訊平台 會議報導

 

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於99年7月30日(五)舉辦「研究生獎助計畫」成果發表會,呈現獎助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也將累積半年的交流經驗,提供與會者參考。當天約有四十人與會,與會者涵蓋歷史、地理、資工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現場討論十分熱烈。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陳秋坤,臺師大臺史所所長范燕秋、僑光科技大學副教授陳瑛珣,以及數典中心訪問學者臺師大臺史所副教授張素玢、中研院台史所博士後研究曾文亮、臺師大臺史所助理教授陳佳宏,都應邀與會。

自98年8月份起,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開始「研究生獎助計畫」,鼓勵國內外大專院校研究生進行數位人文相關研究,也希望促成人文學界與中心研究團隊的互動。第二期的研究生計畫,共錄取六位橫跨歷史、政治、法律不同領域的研究生,共進行六個月合作交流計畫,此次研究生獎助計畫成果發表會即展是這半年來的交流研究成果。

臺大數典中心主任項潔在開幕致詞時,除歡迎來賓與會外,同時也特別期待這樣的場合能成為數位人文討論的起步。他表示「數位」與「人文」的隔閡之大,讓人覺得「數位人文」似乎是個不可能的領域。但也正因為如此,它似乎更具有挑戰性,也更值得研究者探索。他承認,數位科技在某些人文研究的課題上,當然仍是無能為力;但他也指出,在另一些研究取徑中,資訊科技可以提供相當大的幫助。這正是數典中心努力的目標。

本次成果發表會共分三場。會議第一場由臺師大博士班李進億與逢甲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班鐘旻融報告,張素玢教授擔任評論人。李進億利用GIS的技術,結合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中的文獻,與田野調查得來的資料,重建了日治時期臺灣後村圳的歷史。

鐘旻融同學則把視野放大,他從THDL的使用經驗,與相關論文中,反思數位人文與資料庫使用的局限與可能。在文章中,他討論了古文書數位化中面臨的「標準化」或「去標準化」的疑難。他建議,THDL可以提供有回溯功能的「紀錄器」,讓使用者查詢該件古文書在原始出處的分類法則中,被賦予的歷史脈絡,也可藉此了解整理者對於該件古文書的詮釋與理解。此外,他也特別「歷史學」邏輯思維與「資訊學」邏輯思維的「雙元思維」的共構發展,用以來指稱「歷史資訊學」的特徵。討論人張素玢教授,則把焦點集中在GIS的使用上。她認為這些工具,對研究都是極有助益的。而數典中心的成員,臺大資工所碩士生歐仲翔,也藉此機會展示近來在GIS與史料應用上的新成果,包括在張素玢老師的建議下,利用古文書所繪製的臺灣原住民社域,或是契約文書的定位。

第二場發表會的討論時段,則從清治時期往後到了日治時期。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的阿部賢介,以「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為中心,討論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臺灣司法機關運作的情形。他意外發現在,號稱「日治法院」的檔案中,其實留有不少1945之後的文書。從這些文書中,他發現,戰爭結束了,但檔案中的紀年是十分混亂的,有的用「民國」,有的卻延續「昭和」的年號;而許多人所使用的人名,也是日式姓名。這顯然是一個政權過渡的混亂時期。他也對資料庫的建置,提出許多建議。比如他發現在拍攝原件過程中,有時會跳過檔案,有時後設資料(metadata)則有疏漏;在翻頁與列印功能上,也可以改善。

臺大法律研究所碩士班的林政佑同學,同樣是使用「日治法院檔案」開展研究。他以「贌耕權」為中心,討論日治時期引進現代法律體系後,對財產權的建構和改造。他發現,在日本民法並未施行於臺灣的時期,法院多採取不當得利的來解決未登記贌耕權所產生的土地使用收益問題。這也引出他在使用上的感想。他指出,只用「贌」作為關鍵字的檢索結果,不見得能找到重要判決,可能還需要佐以臺法月報與判例集。

下午的第一場次,則由臺大資工所博士生陳詩沛報告。她目前的研究是清代奏摺與上諭引用關係的自動重建。藉由資訊技術,她在三萬餘件的清代臺灣行政檔案中,找出了許多互相引用、互相扣連的檔案。這些引用關係,本身便在敘說著歷史故事,如她以清代的黃斗乃事件為例,說明一個事件如何在不同的脈絡下,因為各種因素而觸發。

最後一個場次則由臺大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陳慧先,與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林竣達報告。他們兩人分別使用了「中國國民黨史料資料庫」與「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並利用系統所提供的後分類功能,進行觀察。陳慧先同學的題目是「日治時代臺灣與中國的異國關係」,她從文件中發現了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國民黨所書寫的,關於臺灣的資料。這些資料在他處並不容易見得。除了新史料的價值外,她也認為系統的功能有助於觀察長時段之發展。

林竣達同學則認為,資料庫可以拓展研究的「邊界與脈絡」。他以「選舉」和「台獨」兩個關鍵字為例,指出兩者在資料庫中分布的情形,就值得研究者加以考察和解釋。比如1979年最頻繁出現「台獨」二字的期刊,並非是黨外雜誌,而是對臺獨批判有加的「疾風雜誌」,這樣的結果自然別有深意。顯然,此時臺獨的勢力剛剛萌芽,而官方已經唯恐不及要將他撲滅。林竣達認為,儘管目前資料庫所提出的數據未必很有代表性,但是已經可以幫助我們發掘不少有趣的問題。由此,他認為,這或許會改變我們未來研究的順序與方式。

最後的討論時間,許多與會來賓也針對本次會議提供意見。周婉窈教授認為,研究者本來就應該對資料庫使用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有所警覺,這一點並不困難,只需稍加留心即可。而這一點本非資料庫建置者的責任。無論如何,資料庫所帶來大量的材料,總是會對歷史研究有正面的影響。她也指出,數位科技對於歷史研究中的「空間層面」,會帶來許多助益,值得期待。她更鼓勵在座的學生輩,與同儕之間多加交流,讓資料庫的利用能帶來最大效應。

數典中心新一期的獎助計畫,將從99年八月開始。本次入選的題目包括:
「臺灣省政府與議會的互動─以八七水災為例」、「實際的異國─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所呈現的中國形象」、「繪圖註說:「淡新檔案」地圖繪製與地圖使用之探討」、「國家、秩序與地域社會─以乾隆朝貓霧梀巡檢為探討核心」與「楊廷理的行旅經驗與臺灣論述」,日後將於每月舉辦研究生討論月會,歡迎對數位人文研究有興趣的師生參與。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版權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大安區106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灣大學 TEL: 02-33669847